首批“房奴”如今大多已還清房貸,只剩個別業主還在最後“沖刺”,銀行人士提醒: 若還款期已過1/3 不適合提前還款
東莞的第一筆個人住房貸款發生在1992年,在全國來說算是比較早的。
在那個鮮有人能接受“花明天錢、圓今天夢”的觀念的年代,真正敢“吃螃蟹”的人並不多,直到2000年前後“入市”的業主們才有可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東莞第一代“房奴”。他們一方面被認爲是“提前上車”的先知先覺者,也可能在收入尚未豐厚時便背負著絲毫不減的還貸壓力。
在第一次貸款購房熱潮中出手的“房奴”們的貸款期一般都在10年到15年之間,現在,他們或已進入還貸的最後階段,更多的則已提前還貸並擺脫了“房奴”——這個在他們近10多年的生活中時隱時現的身份。
往事並不如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年他們“透支”的除了錢,還有什麽。
文/记者钟达文、黄江洁 通讯员林舜复
建行辦理首批個人房貸
的員工目前都已不在崗
1992年,中國建設銀行發放了我國第一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東莞在這方面緊跟潮流。
“東莞發放第一筆個人住房貸款也是1992年,已經20年了,同樣是由建設銀行發出。”建設銀行東莞分行的相關人士翻閱資料後告訴記者,由于辦理首批個人房貸的員工目前都已經不在崗位了,很難再詳細爲記者講述當時的情景。“現在分行的員工年齡都是二三十歲,上40歲的都不多,幾乎沒有20年前個人房貸業務的經辦人在崗了。”
當年房價低貸款額不高
人們多選擇提前還房貸
建設銀行方面的資料顯示,到目前爲止,東莞最早在該行辦理個人住房貸款的人士絕大多數都已償還完畢,只有極少數尚未還清貸款。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在東莞發放第一筆住房按揭貸款是在1998年,當年該行在東莞一共辦理了347筆房貸業務。在這347名客戶中,目前結清貸款的有340戶,尚未結清貸款的僅有7戶。
首批“房奴”多數已經“解套”的原因也很簡單——當年房價低,貸款額普遍不高。
根據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東莞分行的數據,上世紀90年代中期,每筆房産貸款平均額只有10萬元左右。在1998年~2000年間,貸款額多數也不過大約25萬元。“當時東莞的商品房均價僅1000多元/平方米,即使買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總房價也才10萬元左右,相應地,貸款金額也會比較少。”建設銀行東莞分行相關人士分析稱,“很多人手頭寬裕後都會選擇提前償還房貸,‘無債一身輕’的觀念在東莞市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而且那時供居民投資的渠道也比較少,人們手裏一旦有錢,首先考慮的就是還住房貸款,所以很多人選擇了提前還貸。”
故事
樂
一點還貸壓力也沒有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東莞做生意的陳固傑(化名)在2000年前後買下黃江鎮華誠大廈的一套房子,這是他置下的首套房産,位于16樓,接近140平方米,以當時的標准來看算是“豪宅”了。“當時的房價是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房子總價不到30萬元。”陳固傑向記者回憶說,“本來也想一次性付款,但買車後錢就不夠了,又急著爲成家做准備,所以才考慮按揭的。”
當時才不到30歲的陳固傑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說:“當時工廠幾乎每個月都能有幾萬元的利潤,2000多元的月供根本不成問題。那時我真不覺得自己是‘房奴’。”意氣風發的陳固傑當年是上午去看了樓,下午就立馬拿出了數萬元的首付,“一點還貸壓力也沒有。”陳固傑對記者說。
一些東莞早期的商品房業主回憶說,當時如果申請按揭付款,像買宏遠花園等一些樓盤的房子還可享受打折的樓價。
憂
每月還貸用去一半工資
“用銀行的錢來爲自己買房,這種想法在我申請按揭的時候感覺真的很新鮮。”作爲國企員工的石先生本來還盼望著單位什麽時候能給自己分套房,然而1998年我國基本取消了福利分房,石先生的這個念頭便打消了,于是他咬咬牙,貸款買下了東泰花園的一套兩房一廳的公寓。
石先生說,還房貸真是“壓力山大”:“我當時每個月工資才2000多元,還貸就用去一半了。”石先生說自己當時也“糾結過”,甚至連到底是采取“等額本息”,還是“等額本金”的還貸方式,石先生都“琢磨了好幾個晚上”才做出決定。
而在陳固傑那裏,盡管還貸壓力不大,並且他早在2007年就已經提前還清了銀行的貸款,但他到目前爲止也還住在華誠大廈的這套房子裏,他說:“現在要再買一套房子,下決心的難度比當年大多了。一方面是房價已經飙升到現在這個程度,另一方面是做生意賺錢沒有以前那麽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