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成爲兩會焦點,同時引發了社會對個人所得稅(下稱“個稅”)改革的再度關注。
當天在北京舉行的“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記者會上,樓繼偉接受了一個個“火藥味十足”的尖銳問題,當然包括連續三年都被提到的“個稅起征點爲何不提高”,以及“個稅改革方案進展如何”。
與前兩年的回答一樣的是,樓繼偉重申了簡單地提高個稅起征點不是改革方向。不一樣的是,他這次明確表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方案已經提交,今年將把個稅方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早在1995年,中國就提出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度,20年過去了,這一目標有望在今年迎來重大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獲知,以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爲目標的個稅改革,將對現行11項分類所得中的勞動所得進行適當歸並爲綜合所得,逐步建立“基本扣除+專項扣除”的稅前扣除制度,包括子女教育、職業教育、首套住宅按揭貸款利息等逐漸被納入專項扣除項目。適時引入家庭支出申報制度,優化稅率結構。
與此同時,爲配合個稅改革推進,個稅納稅人識別號、個人收入和財産信息系統也將加快建立。
提高起征點不公平
中國現行個稅制度是分類所得稅制,具體被分爲11類,分別是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産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産租賃所得;財産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普通民衆最熟悉的是工資薪金所得個稅,這類稅收收入占所有個稅收入約七成。工資薪金個稅起征點(即工資薪金所得的費用減除標准)自2006年由800元提至1600元之後,2008年再被提至2000元,2011年則提至3500元。
此後,個稅起征點提高呼聲不斷。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建議將個稅起征點提至5000元。但在樓繼偉眼裏,簡單地提高個稅起征點並不公平,也並非個稅改革的方向。
在上述“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記者會上,面對個稅起征點爲何連續幾年沒有變化的提問,樓繼偉表示,簡單提高個稅起征點並不公平。
他舉例說,一個人的工資5000塊錢可以過不錯的日子,如果還要養孩子,甚至還要有一個需要贍養的老人,就非常拮據,所以統一減除標准本身就不公平,在工薪所得項下持續提高減除標准就不是一個方向。
普華永道中國個人稅務咨詢合夥人張健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中國各個城市發展情況不同,各人收入狀況不同,簡單地提高工資薪金個稅起征點只是“一刀切”,很難做到公平。
合並部分稅目
那當前個稅改革的方向如何體現公平?
由于分類所得稅制難以做到調節收入分配和實現稅收公平,國際上采用分類稅制的國家非常少,目前僅有中國和非洲、西亞一些發展中國家采用。大多數國家都采用綜合或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模式。
所謂的綜合稅制,是指對于納稅人的各類所得,不論其來源均視爲一個所得整體,彙總計算後適用統一的寬免和扣除規定,按照適用的稅率計算應納稅額的課稅模式,這種稅制更能體現公平。
1994年之後相關部門就一直在研究完善個稅制度,2003年提出個稅改革目標,即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度。這一目標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被提出,並成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
楼继伟曾指出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主要方向:合並部分稅目作为综合所得,适时增加专项扣除项目,合理确定综合所得适用税率。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學誕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根據我國國情,第一步將實現小綜合,即對現行11項分類所得進行適當歸並,可將經常性勞動所得確定爲綜合所得,將資本性所得仍作爲分類所得,並適當考慮綜合所得與分類所得的稅負平衡問題。
所謂經常性勞動所得,主要包括個稅中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等分類稅目。資本性所得則主要包括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産租賃所得,財産轉讓所得等稅目。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税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合並部分稅目关键在于这些税目在技术层面能不能实现合并,合并之后能否有效监管。
張健菁告訴記者,目前呼聲最高的是將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所得稅目合並在一起。以前分類所得稅制下,收入相隔一元可能面臨兩個高低不同的稅率,很不公平。而采用綜合稅制後,如果把所有收入放在一起,並通過綜合的減除標准和專項抵扣後,稅負和收入就比較公平。
“基本扣除+專項扣除”
张学诞告诉本报记者,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基本扣除+專項扣除”的税前扣除制度,是个税改革的方向。可在现有工薪所得基本扣除额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专项扣除。
他表示,我國目前工薪所得3500元的費用扣除標准約占2014年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70%左右,該比例大大高于國際上實行綜合稅制國家的水平,在改革中不宜再簡單地提高基本扣除標准,而應與專項扣除項目統籌考慮,爲專項扣除項目預留空間。專項扣除項目和標准應兼顧個人及其家庭的個性化支出因素,更好地體現稅收公平原則。
樓繼偉在上述記者會上也提出了未來個稅專項抵扣方向。
他表示,綜合所得個稅改革很複雜,因爲最終要把個人所得收入,即11項分類所得綜合在一起,然後再做一個並非簡單的在工薪項下的扣除,而是說要做分類的一些專項扣除。
“比如說個人職業發展、再教育的扣除,比如說基本生活的這一套住宅的按揭貸款利息要扣除,比如說撫養一個孩子,處于什麽樣的階段,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還是大學階段,要給予扣除。當然我們現在是放開‘二孩’了,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標准,真正的費用到底是多少,也不太一樣。稅法也不能說大城市就多點,小城市就少點,總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標准。還有贍養老人,這些都比較複雜,需要健全的個人收入和財産的信息系統,需要相應地修改相關法律。”樓繼偉稱。
針對社會關心的首套住房按揭貸款利息抵稅,張學誕表示,這肯定是未來的改革方向,但短期內是否能出台還很難說。而諸如醫療、教育專項扣除,張學誕認爲國家會出台一個統一的扣除標准,而非“實報實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