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份幾個並不漂亮的經濟數據公布之後,降息的靴子終于應聲落地。央行決定自5月11日起,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至1.5倍。
消息傳來,市場一片“喜大普奔”之勢。5月11日,滬指大漲站上4300點,深成指報14944.88點,漲463.63點,兩市逾280只個股漲停。
但是,爲股市注入信心顯然不是此次降息的終極目標。央行表示,降息重點是要繼續發揮好基准利率的引導作用,進一步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行,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就是說,此番出手最終還是意在爲實體經濟纾困,爲穩增長加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降息恐怕還遠遠不夠。
簡單翻閱資料便可發現,自去年11月以來,央行已經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裏三度降息,但實體經濟的表現並未隨之有所起色。可見,疏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渠道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性工程,宏觀調控政策工具需要發揮組合拳作用。利率政策僅僅是其中的逆周期調節工具,對預期的引導還需要財稅、産業、區域政策對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進行引導,僅有融資成本降低是不夠的,還需要形成融資的有效需求,以實現金融資源存量和增量的優化配置。
也就是說,提振實體經濟不僅需要貨幣政策,還要有信貸政策;不僅要有總量政策,還要有結構性政策;不僅要有宏觀調控,還要有監管性政策,彼此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