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
腾讯财经讯 王磊
“2015陸家嘴論壇”于6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舉行,主題爲“新常態下的金融改革與擴大開放”,來自、金融管理部門等的130名嘉賓,將圍繞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法治、人才等多個議題深入討論。騰訊財經全程直播。
中國社科院李揚副院長在“改革論壇:彙率、利率市場化改革和資本項目開放”中發言中表示,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才剛剛起步,央行對利率的調整有很多行政色彩。未來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還要有五個問題要解決。
李揚表示,央行對銀行利率的調控存在一些誤區:“貨幣當局如果說調控利率就是市場化的手段,調控貨幣供應量就是行政化的手段,我覺得是非常錯誤的。我們講在中國調利率就是央行宣布一下,第二天所有的金融機構按照它重新做帳。假定中國銀行利率下降了,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并不一定认可这个下降,因为没有这样的机制在支持。因此在中国这种情况下,中国式的利率调控是一个再分配手段,而不是一个调控资金供求关系的手段。这在西方国家会非常清楚, 比如说美联储宣布利率上升一个点,然后就会指示纽约联储按照这样的要求,如果上升的话就向市场上销售手中合格的债券,把市场利率逐渐逼到政策水平上。也就是说,它的利率调控是通过市场手段解决,我们的利率调控是行政手段。这样利率市场化就等于跟别的东西差不多。这样比较一下,按照中央的决定中,这三个要求来看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放开银行存款的上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按照这三个要求,我认为下一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还有五个问题要解决。”
一是解除银行对贷款规模的管制。在1998年以前监管的贷款规模是毫无问题的,我们当时宣布实施间接调控,开始对货币供应进行了调控。但因为整个体制机制没有转移,一遇到问题就会回到对信贷管制的路上。现在甚至对银行的贷款要监控到周,每周都要报,不行的话就会施以“颜色”。那么,为什么解除信贷管制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呢?那是因为如果贷款管制的话,利率形成的机制,也就是资金供应和资金需求互相竞争,形成均衡水平,这一点就做不到,因为在银行那里就被管住了。所以,贷款管制中国式的利率调控,反正都是互相不关联,其他条件不管,只宣布利率上了、下了。贷款也是这样,不管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如何,收益率趋向如何,反正今天只能发多少量。信贷管制使得利率市场化一个很基本的条件不具备,我们不管是调控价格还是调控数量,一定要清楚数量和价格是此消 彼 涨 的。数量多供应多,价格下来;数量少,价格上去。我侧重于调利率,或者说侧重调货币供应,其实是基本等价的,只有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时候可能会不同,但在正常情况下应当是等价的。或者说我对价格的调控是通过数量的变化实现的,如果我们对信贷进行管制,那么传导机制就不具备了。
在信貸管制裏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畸形的法定准備金制度。中國法定准備金率曾經到20%,而且在特有的流動性管理的架構下,超過准備金率也超過3%。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外國朋友在國外的商業銀行還能夠賺錢嗎?不可能。也就是說,這樣的狀況是在一個很特殊的曆史環境下形成的,我也認爲這種形成有其合理性,但究竟造成的阻隔,造成有一部分的資金不能夠進入市場去顯示自己。于是形成的貨幣利率就不可能是實際應該有的利率,好像我們的股市大量股票不能流通,于是股票市場的價格只反映流通股的價格一樣。說實話,我們金融管理的思路都是這樣,在各個領域都有體現,也使得要放松對信貸的管制是下一步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條件。
二是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其實主要是體現在很多的融資活動在債券市場上發生,中國債券市場目前是38萬億,有幾個比較嚴重的缺陷。第一個缺陷,非金融機構發的債券比重小,38萬億裏面只有10萬億,而且這10萬億都是大企業,並且這些債券不是信用債券,是擔保債券。也就是說,這些債券的信用是靠背後的銀行、銀行背後的國家保證的。大家說利率是信用的價格,應當根據信用等級的不同有一個由低到高的結構,但現在沒有。所以這是第一個問題,要讓債券市場成爲非金融機構的主戰場,而且整個債券中信用類債券應當占主導地位,這樣評級方面都會有了。
第二個還是准入問題。目前債券市場只是少數企業的特權,廣大的中小企業要想發債券,批了之後也沒有發多少,沒有解決多少問題。因此債券市場就應當成爲一個放開的市場。
第三個要打破債券市場的分割。中國市場分割是一個老毛病,市場分割與行政主導的架構是對應的,一個部門有審計權,有人發項目債、市政債,又有人審批銀行間債,都是歸于不同的主管部門在管,互相之間不關聯,甚至監管條例都有沖突的地方,這對市場建設來說是不好的。這些問題在上個世紀就開始談,我被邀請到中南海談了很多次,大家都同意要統一,但大家都說統一到我這裏來。所以,統一、互聯始終存在,需要頂層設計,需要最高領導拍板。
第四,債券市場現在在金融機構的資金配置上,目前基本上是貸款完了之後,存放閑置資金。也就是說債券市場只是一個流動性的源泉,而不是獲得收益的源泉,這樣的話銀行就不積極,而且在市場上就會出現,本來並不特別大的債券市場,大部分人是購買並持有,交易很少,債券市場必須有的制度在目前情況下形成不了。
三是要打通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现在我们债券市场、信贷市场是两条线,而且是不同的机构在监管,互相不通联,如果不通联利率的作用就会受到阻隔。特别是在中国,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非常高的情况下,必须让信贷资金和债券能够沟通。比如说一个简单的过程,假定现在是利率市场化,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比如说在影响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利率上来了,这样的情况就会通过金融市场 反反复复的交易传递到中长期的利率上去。中长期利率就开始影响债券的收益,同时也影响信贷的限制。如果说是市场化的条件下就应当有调整,如果市场收益率有变化,企业就有选择是发还是不发。如果收益率发生变化,银行就会选择是做贷款还是做债券。于是就需要沟通,需要有一个可以转换的机制,现在是严格隔开了。这种情况就会使得整个市场被分割了。
四是還要做的是以基准利率爲核心的利率體系。我前面講了,現實中沒有利率,是一個一個的利率,形成了一個結構,有它的風險結構,有它的期限結構。那麽,央行對它進行調控從哪入手呢?要從基准利率開始。基准利率産生自核心市場,調控了基准利率,利率開始向外蔓延,向外産生影響,産生輻射,這才會是一個體系。那麽,我們要問中國現在基准利率是什麽?什麽是中國的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還是收益率曲線短期的債券,都是,也都不是。所以,你說到底什麽在動?對其他有什麽影響?在我們這個體系下是不存在的,看不清楚的。因此就有一個要重建市場結構的問題,特別是核心債券市場一定要建立起來。通常核心債券市場都是債券市場,但在中國又遇到行、部之間的紛爭。財政部說應當是我,世界各國基准利率都是國債利率,但它就不發短債,也不發長債,只發中期債。那邊銀行系統,只是信貸供求關系的反映,只是一部分金融資産供求的反映,這都不行。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頂層設計,把這個市場監督理順。中國的素材都在,理順的動力也跟剛剛說的一樣,誰都說要歸到我的體系來。這不全是經濟的決定,相當程度上是一個政治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