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上,在談到個稅改革問題時,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將循序漸進實施個人所得稅的新體系。未來,基于完整的資産信息,新體系下房貸利息、教育和撫養子女費用將可抵稅,而這項政策在實行後,將使得全國約2400萬元繳納個稅的人們收益。
其中,房貸利息抵稅,是在美國、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執行多年的政策。從2013年年底起,業內就有傳聞國內個稅改革也將采用類似策略。去年,批轉了發改委《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研究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方案,並將于2017年付諸立法。意見特別提到“完善稅前扣除”改革,其中重要內容是增加住房按揭貸款利息支出等專項扣除項目。
如今,這一傳聞已久的政策終于擺上決策者的案頭。據《證券日報》報道,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已經提交了《關于推動化解房地産庫存的建議》提案,提出積極推行房地産信托,將個人所得稅充抵房貸利息等建議。但對于實施的限定和條件,樓繼偉沒有詳述。
所謂房貸利息抵稅,指的是在計征個人所得稅時,將房貸産生的利息作爲稅前減除項扣除,再對扣除後的收入部分計算並征繳個人所得稅。經過測算,這將可以爲個人節省房貸利息15%-45%的支出,原本繳納稅負越高,房貸利息越多,抵扣節稅優惠力度越大。
舉例而言,假設某白領A先生,月收入2萬元,購買一套200萬元的住宅,通過商業貸款按揭七成供30年。選擇等額本息的還款方法,該白領先生月均還款額約7430元,其中,約3541元是利息支出。
在改革之前,稅前月收入2萬元的A先生,應繳納約2293元個稅。而在改革後,抵扣掉房貸利息,A先生僅需要繳納約1407元個稅。相比原來,在其他情況不變的前提下,A先生每月能夠少繳稅886元,相當于每月房貸利息的25%。30年後,A先生總計能夠省下大約32萬房貸利息。
再假設另一位公司高管B先生,稅前月收入15萬元,購買一套1300萬元的住宅,通過商業貸款按揭五成供30年。同樣以等額本息的還款方法測算,B先生月均還款額約34497元,其中約16442元是利息支出。
改革前,按照B先生的税前月收入15万元计算,B先生每月应缴纳约50931元个税。 而在改革之后,抵扣掉房贷利息,B先生仅需要缴纳约43531元个税。这意味着B先生每月将少缴税约7400,相当于房贷利息支出的45%。30年后,B先生将因为这项政策省下大约266万元房贷利息。
從上述兩個測算案例可以看出,千萬級房産的高收入按揭購房者能夠享受到這項政策的紅利更多。因而有言論稱,擔心會出現“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的現象——能買得起房的人,享受抵扣個稅的好處,而買不起房的人,卻還要交比買得起房的人更多的個稅。如若沒有嚴格限制,或將演變爲用稅收補貼有錢人炒房之舉。
對此,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預計這項房貸利息抵扣個稅的政策的落地也將伴隨一系列限制條件,諸如貸款所購房屋必須是家庭唯一住房等。盡管從數據上看,千萬級房産的按揭買房人獲益最多,但這類購買千萬豪宅的消費者一般都已經擁有不止一套房産,實際上不太可能享受到這一政策。“政策應該不會寬松到刺激千萬豪宅銷售的程度。”張大偉說。
而對于三四線城市的龐大庫存,這項政策也並沒有實際的去化效果。三四線城市的居民工資基本都在納稅線周圍,能夠抵扣減免的資金量非常小。張大偉估計,對樓市而言,這項政策最可能刺激銷售去化的,是一二線城市總價在500萬元左右的房産。
一二線城市總價在500萬元左右的房産,主要購買力來自于月工資收入在3萬-5萬元,家庭住房在1套-2套的人群,將是在政策限定的範圍內享受紅利最多的人群。500萬元左右房産每月貸款利息測算預計在8800元左右,月工資收入在3萬-5萬元的這類人群將能通過這一政策少繳25%-30%,總計省下90萬元左右的利息——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將有望直接刺激這類人群的購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