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本报讯(记者 陈晴)在武汉,花80万买一套110平的房子,其中含多少税费?针对本报20日报道《武汉工薪族一辈子交了33万的税》中提到的房地产相关税收,业内人士表示估算仍属保守,武汉市民购买一套房子,近三成是为税费埋单。
王濤(化名)在房地産建築行業工作多年,接觸過多個工程項目。他認爲,“在武漢購買一套80萬110平的房子,三項稅費加起來近20萬元。”稅費涉及很多方面,難以完全剝離核算。一套房子,主要經過立項、建設、配套、銷售等諸多環節,通過三大主體繳納稅費。
他爲記者仔細算起這筆費用,其中第一大主體是開發商,開發商主要繳納的有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等。80萬的房款,營業稅大概4萬元,所得稅約4萬元,再加上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還有各種地方費用等以4萬元計,約12萬元。
第二大主體是施工單位,主要稅費也是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以30萬元工程款計算,營業稅約1.5萬元,企業所得稅爲1萬元;此外各種施工機械設備(挖掘機、塔吊、起重機等)攤銷稅收以1萬元計算,加起來一共是3.5萬元。
三是材料廠商,比如鋼鐵廠、水泥廠等。以15萬元材料費用計算,綜合17%增值稅、5%營業稅、25%的企業所得稅、還有鐵礦石的資源稅、各種原料進口的關稅、相關工作人員的個稅等,以30%的綜合稅率計算,稅收大概4.5萬元。
王濤說,再加上購房者買房時交的契稅、印花稅等1.5萬元,共計21.5萬元,占房價近三成。
80萬的房款,近三成都是稅費?此算法並不誇張。去年,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後李長安也曾表示,一些地方的稅費已占到房價的40%左右,如果再算上土地出讓金,稅費總和接近房價的一半。而所有這些稅費都會計入開發成本,最終由購房者買單。
對此,業內人士呼籲,稅費改革其實是房價改革的攻堅戰。房地産調控不但要嚴懲房地産商捂盤、惜售及囤房等行爲,同時也要規範和適當減輕稅費。
一周成交406套
武昌商鋪寫字樓賣得俏
本报讯(记者 田立平)3月以来,武汉商业地产形势看好,写字楼、商铺成交量已明显回暖,近一周成交量共计406套,直逼2012年以来周成交量的最高峰。
房网监控数据显示, 3月12日—3月18日武汉商用项目(写字楼、商铺)成交量共计406套,环比前一周增长35.78%;成交面积共计43750.86平米,环比增长68.32%。上周武汉写字楼、商铺成交量普遍上涨,其中武昌区总销量超过100套,居各区之首。
日前光谷附近某寫字樓開盤,均價17000元/平米,開盤1個小時銷售達2.1億,不少認籌者表示看中其圈子效應,“位于光谷核心商圈,區域優勢明顯,無論是從地段還是周邊配套來講,對企業的未來發展都有好處。”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