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8日起,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關于切實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開始實施。《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推行異地貸款業務,並拓寬貸款資金籌集渠道,有條件的城市要積極推行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資産證券化業務,盤活住房公積金貸款資産。(據10月4日澎湃新聞)
住房公積金使用率不高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這個問題相關部門早已注意並且多次試圖改善,但在戶籍體制下,限購和公積金屬地管理框架下,提高公積金的使用率無疑需要打破很多既有的藩籬。
針對公積金目前使用條件偏緊,辦理手續複雜,結余規模較大的現狀,住建部在9月末發布消息,全面推行公積金異地貸款等新規,並且宣布于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正式施行,也算是提前給國人發了個國慶大紅包。
此次住建部關注的熱點有:提高實際貸款額度、設區城市統籌使用資金、拓寬貸款資金籌集渠道、全面推行異地貸款,以及簡化業務審批手續等八大項,實在是一個個都戳中了貸款一族的痛點。
然而,利好雖然已經放好,眼巴巴地看著10月8日即可享受紅利,但這項業務的真正落地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工程。公積金異地貸款政策的實施,歡呼聲最大的應該是在一二線城市繳存公積金的年輕人,很多人都是希望能回到三四線的老家城市買房,如果這一政策的放開,這即意味著公積金的流動將方向明確。但是,政策的落地仍然有兩個最大的阻礙:首先,雖然國家將出台異地貸款的國內信息交換系統(這個系統要多久建立完善還是未知數),打破技術壁壘,但各地的政策壁壘依然存在,公積金歸全國各地的公積金管理中心管理,所以地區的協調必須打通;其次,更需打通各地的利益壁壘。一方面,流出地不希望自己的資金外流(雖然從産權上說不是資金),留住資金即意味著保住房市;另一方面,流入地也會擔心異地公積金的流入對本地戶籍人口的利益造成影響,有些地區公積金是用來支持當地的住房保障和棚改房的開發貸款,異地資金的流入必然稀釋本地戶籍紅利。
更重要的一點是,公積金天然和購房綁在一起,而目前中國的房産是和戶籍綁在一起的,要真正打破公積金異地貸款的僵局,必然要先從戶籍制度開刀,戶籍未改,公積金異地使用,實則先天就殘疾,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任何政策的制定其實不能按出發點來評價,關鍵在執行。政策的出發點再好,如果不能落到實處,也只是畫餅充饑。從這個角度來看,公積金貸款新規如何落地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