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到手機,新聞隨時看掃一掃,用手機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給朋友
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但是人民幣貸款規模卻創出新高。這看上去有些矛盾的數據卻出現了。本文對11萬億貸款規模分析後發現,居民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而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在下降,短期貸款卻快速上升。
这体现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当下的经济特征,一方面房贷的风险相对较低,而许多工业领域面临产能过剩的困扰,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新增贷款用于 资金短期周转,而非长期的项目投资。因此,未来既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又要对实体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结 构性改革。
導讀
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爲,産能過剩領域用于“借新還舊”的新增貸款並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之中,由此使新增貸款增速和經濟增速背離。“這也是我們看到新增貸款增速在提高,但是經濟增速還在下行的原因。”
2015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將刷新曆史記錄。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末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達11.12萬億,相比2014年全年增加13.71%,相比2009年全年增加16.13%。
“今年多次降准降息後,金融機構加大了信貸投放,貸款規模的增長也體現了貨幣政策穩增長的效果。”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21媒體記者表示,“但新增貸款也存在結構性問題,小微、扶貧等領域的支持還不足。”
21媒体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前11月贷款规模的增长主要因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和非金融性公司短期贷款的增长。此外,票据融资冲规模、商业银行向证 金公司放款等因素也是新增贷款规模再创新高的原因。具体贷款投向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基础设施、房地产行业是新增贷款投向的主要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貸款規模擴大的同時宏觀經濟還在下行。業內人士預計,商業銀行不良率還會上升,資産質量將繼續承壓。
人民幣貸款規模再創新高
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四萬億”刺激政策推出以後,當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相比2008年幾乎增加了一倍達9.58萬億。此後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先下降再上升,至2014年達9.78萬億。
根據央行最新的統計數據,2015年前1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達11.12萬億,相比2014年全年增加13.71%,刷新曆史紀錄。
“與信貸超常規投放的2009年同期相比,今年以來銀行貸款也多增一萬多億,今年新增貸款占GDP的比重處于近五年來的最高水平。”12月18日,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金融時報》2015年年會上表示。
從部門、期限等分項數據來看,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短期貸款增長是新增人民幣貸款增長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居民部門短期新增貸款相比去年全年減少近四分之一,中長期貸款則相比去年全年增加近四分之一。這說明在放松房地産市場調控後,房地産市場消費需求在持續改善,居民按揭貸款增加。
非金融企業部門方面,今年前11月非金融性公司短期新增貸款增加17%,顯示企業借款多用于短期周轉;中長期貸款則減少16%,顯示企業借款用于投資擴張的意願降低。
今年前11月新增票據融資增長近一倍,也助漲了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規模。其主要原因是,商業銀行找不到足夠安全的一般性貸款項目,把貸款額度用于票據貼現,從而達到沖貸款規模的目的。
西部省份一位城商行中層人士向21媒體記者介紹,2009年的情況是有項目,但是沒有信貸額度;現在是有信貸額度,但是沒項目。“貸款額度還有,銀行爲了保證來年的貸款額度,用票據沖規模。”他如是解釋。
此外,向证金公司放款等因素也是新增贷款规模再创新高的原因。从月度数据来看,今年除4月、10月、11月外,其余各月新增贷款量都高于2014年。 其中,2月、7月新增贷款明显放量,2月相比去年同期增加3752亿,7月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0948亿。7月大幅放量,市场解读原因为当月股市震荡,商 业银行向证金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
民族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朱啓兵表示,前11月金融機構居民部門和非金融性公司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10.42萬億,與社會融資規模中新增人民貸款規模10.43萬億相當。
“這部分是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貸款增量,差值部分應爲金融機構向非銀行金融機構(證金等)拆借的新增貸款量。”他說。
貸款投向
東部省份一家國有大行省級分行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分行貸款投放規模增加,主要增量在個人住房消費類貸款,預計明年還將保持這一態勢。
央行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住戶消費性貸款增加2.6萬億,相比去年同期增加8282億。
華東地區某省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人士向21媒體記者透露,該省前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爲8000多億,其中2000多億是個人貸款,2500多億投向基礎設施建設。
“个人贷款小部分是短期贷款,主要是上半年股市火爆个人从银行拆借的短期贷款,大部分还是住房按揭贷款。” 他对21媒体记者表示,“基础设施还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
這也可以從國有大行的經營數據中看到端倪。一般而言四大行新增貸款規模占銀行業的35%-40%。工商銀行的經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該行軌道交通、港口、公路等基礎設施、基礎産業與電子信息、文化等新興行業貸款增加2550億元,占公司貸款增量的84%。
國開行的新增貸款增量則主要投放棚戶區改造。數據顯示,國開行前三季度發放棚改貸款5770億元,規模是去年同期的近兩倍。
市場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下半年發行的專項金融債帶動下半年貸款規模增加。專項金融債主要作爲資本金投入易地扶貧搬遷等五大類基礎設施項目,後續項目貸款資金的投入則計入投向基礎設施的貸款。央行的數據顯示,下半年新增貸款增幅爲36%,其增幅是上半年的兩倍多。
房地产行业也是新增贷款投向的一大领域。央行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贷款同比多增7016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 28.4%,比去年同期占比水平高0.9个百分点。
風險隱憂
一家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公司銀行部負責人向21媒體記者表示,現在普遍存在“兩惜”的狀態:銀行惜貸的同時企業惜借。“現在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雙雙上升,銀行出于風險考慮更加偏向將貸款借給大型企業以及投向基建等較安全的領域。”他說。
在他看來,新增貸款存在結構性問題:一方面是小微、綠色、扶貧等領域很難從金融體系獲得融資;另一方面是貸款投向基建、房地産、個人按揭貸款甚至産能過剩領域,由此推高新增貸款規模。
曾剛對21媒體記者表示:“新增貸款總量不是核心問題,而更應該關注新增貸款的結構性問題。”